“守艺人”罗友桂:板龙灯传承与记忆
原文出处 http://manager.hncdrm.com/#/share/share?id=e99c3177-9bae-f46e-7f02-39f5291dc20b
平头、蓝青色夹克、黑色长裤,罗友桂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朴实。你可能想象不到他有着众多头衔——九溪板龙源艺术团团长、九溪板龙灯的第三代传承人、桃源县板龙源艺术研究协会会长、板龙源基地负责人。
4月28日上午,记者到达板龙源基地时,罗友桂刚从外面办事回来。他说,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错过了本是板龙灯演出旺季的正月,要找点其他的事做把损失赶紧补回来。
板龙源牌坊。
/ 传承父业爱上板龙灯 /
罗友桂,又名罗双其。今年63岁的他,家住桃源县九溪镇官坪村。这里,是板龙灯的起源地,“九溪的板龙灯起源很早,晋朝就有了,为了纪念谷龙。”他的语气中难掩自豪地介绍,九溪官坪的上山坪还专门修有九层堂屋供奉谷龙神位。
板龙源基地摆放的色彩鲜艳亮丽,栩栩如生的板龙灯龙头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都是罗友桂带领板龙灯队员自己做的。
说起与板龙灯结缘,罗友桂告诉记者,他的父亲曾是当地连花观的徒人,专门从事板龙灯相关工作。那个时候,板龙灯队伍还十分兴旺,数百队员舞起的长龙所到之处热闹非凡。许是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,他对板龙灯十分喜爱,十几岁就开始舞龙。
随着父亲的病重,板龙灯队伍无人打理,看着曾经辉煌的板龙灯文化日益削弱,罗友桂心里十分不是滋味。
/ 坚守35年执着追求 /
本着“不能让板龙灯就此失传”的想法,1985年,时任村里组长的罗友桂联合48位乡亲,开始扩建莲花观。最初的扩建十分艰辛,“扩建的钱都是乡亲们凑的,我们义务劳动,还要自己带米、带油解决吃饭问题。”扩建后的莲花观及其他建筑群,也在政府的支持下成功改名合称为板龙源。
队员们没有钱赚,扩建还要支出,罗友桂带领的板龙灯队伍一度面临解散。“1995年,队员只有10多个人了的。”眼看队员越来越少,罗友桂就从亲戚朋友入手,游说他们加入板龙灯队伍。慢慢的,队员从10多人增加到30多人、50多人……“最多的时候,有300多人参加演出。”看着板龙灯队伍越来越壮大,罗友桂十分高兴。
如今的板龙源基地占地近10000平方米,有莲花观、豫章堂等建筑40多间。图莲花观外观。
现在,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八至六月三十,罗友桂都会在板龙源基地举办农民艺术节,周边县市的民间艺术团队纷纷来到此表演节目。至今,已成功举办15届。
除此之外,逢节假日,特别是春节、元宵灯传统节日期间,罗友桂就会带领板龙灯队外出演出,一个正月下来有近20万元的收入,加上大型活动、商业演出,每年有近40万元的收益。一场龙灯耍完,除了必要的开支,其他收益都用来建设、完善板龙源基地。
/ 致力传承一路前行 /
在罗友桂的规划下,在乡亲们捐赠财物和政府的支持下,如今的板龙源基地占地近10000平方米,现有资产近五百万元,有莲花观、豫章堂等建筑40多间,还有一个120平方米的大舞台。这里也成了九溪老百姓自发建、自筹资、自己管理的群众文化根据地。
板龙源基地已经建设成了九溪的一张文化名片。板龙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。2012年板龙灯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。
板龙源大舞台。
望着板龙源基地摆放的色彩鲜艳亮丽,栩栩如生的板龙灯,罗友桂谈起了今年的规划:“我准备做个500块长的板龙灯,年底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”、“申报省级非遗成功”……未来,他打算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,继续做大做好板龙源基地,将板龙灯、虾灯打造成影响力更大的特色文化品牌,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