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源板龙灯:舞动千年的民俗传奇

2025-07-20 0 125

桃源板龙灯:舞动千年的民俗传奇

在湖南桃源的广袤大地上,流传着一种独特而壮观的民俗活动 —— 板龙灯。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,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芒。桃源板龙灯拥有1600年的历史,桃源板龙灯初萌于东晋,历经李唐的兴旺、宋朝的火爆、明初的成熟、清朝的鼎盛,直至当代的完善,其发展脉络贯穿了中国历史的长河,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。

桃源板龙灯:舞动千年的民俗传奇

说起板龙灯的起源,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。相传在明永乐二年(1404 年),罗鼎夫妇从江西吉安前往湖南桃源谋生。途中,他们偶然拾得一颗巨大的蛋,令人惊奇的是,这颗蛋孵出了一条金色小龙。当晚,罗鼎在客栈中梦见金龙藏身于自家谷仓,且谷仓每日竟能产出 36 担稻谷。没想到,这个梦境在现实中成为了真,此后谷仓天天如此,罗家也因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。然而,好景不长,明英宗正统八年(1443 年),天下遭遇大旱,土地干裂,庄稼颗粒无收。善良的罗鼎心怀悲悯,毅然开仓赊粮,救济百姓。百姓们听闻消息,纷纷蜂拥而至。但由于出谷过量,那条神奇的谷龙于古历六月三十日力竭死于仓底。罗鼎悲痛万分,为感恩谷龙的恩泽,他率领众人将龙身裁为八段,用棺椁精心装殓,以大礼超度后,厚葬于下山坪的小山嘴上。他们还为谷龙建造了坟墓,树立了石碑,并砌上墓围。同时,在龙庙重修莲花观,以纪念这条造福百姓的谷龙。也正因这个传说与现实的奇妙融合,从此人们将原本玩的草龙灯改为了板龙灯,以此来缅怀谷龙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
 

板龙灯与常见的龙灯截然不同,其独特的构造令人称奇。板龙的龙头、龙尾和牌灯均是能工巧匠们用竹骨和彩纸精心糊制、篾扎而成,并且与龙身相互脱节。而龙身则是由若干块木板巧妙连结,每块灯板长六尺、宽五寸、厚两寸,尺寸规格十分讲究。灯板之上扎有彩色灯笼三盏,灯笼内燃着蜡烛,在夜间舞动时,烛光摇曳,宛如一条闪闪发光的巨龙穿梭于夜色之中。板灯的制作也是极为考究,村民们会选用质地坚硬、纹理细腻的木材,如枫木、楠木等,以确保灯板的坚固耐用。在制作过程中,他们运用精湛的木工技艺,将木板打磨得光滑平整,再凿出均匀的圆孔,以便相邻灯板能够通过木楔紧密相连。短的板龙灯可连数十节,长的则可连数百节,当它们连接在一起时,便汇聚成了一股古、土、野、美、稀的独特气韵,构成了气势雄伟、千姿百态的板龙灯。

 

玩板龙灯的方式也别具一格,不用手舞,而是由人用肩膀相抬。在桃源九溪一带,以官坪村莲花禅寺为聚集点,每逢重大节庆,当地的罗、沙、黄、彭、何姓等族的村民们便会踊跃参与到板龙灯的活动中来。大家齐心协力,扛起沉重的灯板,在激昂的锣鼓声、鞭炮声和呐喊声中,让板龙灯在乡间田野、大街小巷中尽情舞动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板龙灯还曾被赋予过特殊的使命。相传元顺帝时期,朝廷横征暴敛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,纷纷揭竿而起。桃源九溪一带的民众以官坪村为中心,响应农民起义。他们议定以正月十五玩龙灯为名,将板龙灯的木板合起来就是龙,拆开则可作为兵器,并约定以灯笼、火铳为信号,计划在元宵佳节举事。虽然此次起义最终被镇压,但板龙灯却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,成为了当地民众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。

 

板龙灯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,精彩纷呈,可大致概括为四种。其一为平步舞,舞者们在舞动时,板龙灯摇头摆尾,动作轻盈欢畅,仿佛巨龙在云间悠然自得地遨游,给人一种祥和、愉悦的感觉。其二是狂欢舞,此时舞龙者的头、身、尾行步急促,整个队伍气势磅礴,如排山倒海一般,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激情,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冲击力。其三是参花舞,这是一种难度较高的舞蹈形式,舞时行步曲折,速度极快。舞者们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,能够玩出 “福、禄、寿、喜”“双龙出洞”“游龙戏珠”“天鹅抱蛋” 等各种各样的字样与图案,令人目不暇接,拍手叫绝。其四是戏龙舞,在舞动过程中,板龙灯与虾子灯舞、蚌壳舞、仙鹤舞、狮子舞、龙船舞等相互穿插行走,穿梭欢舞。它们彼此呼应,相得益彰,共同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欢乐氛围,将节日的喜庆推向高潮。而且,板龙灯在不同的舞动方式下,还能展现出不同的姿态。弯曲舞时,如烈龙奔潭,气势汹汹;直线舞时,似流星穿地,迅猛无比;缓慢舞时,像金龙走水,悠然自在;造型舞时,若山花烂漫,绚丽多彩;松散舞时,则如天女散花,轻盈飘逸,让观众沉浸在这美轮美奂的表演中,陶醉不已。

 

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六月三十,是桃源板龙灯最为重要的祭祀纪念日。正月十五是谷龙的诞辰之夜,六月三十则是谷龙的逝日。在这两个特殊的日子里,当地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,形成了独特的宗族与庙会板龙灯文化。活动开始前,会有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老身着传统服饰,庄重地念诵祭文,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、人丁兴旺。同时,还会举行新旧 “龙头” 的交接仪式,寓意着辞旧迎新,传承家族的荣耀与责任。板龙灯出灯时的场面更是壮观,前面有 10 杆九眼铳开道,铳声震天,气势非凡;接着是 1 面队旗迎风飘扬,8 个排灯箱整齐排列,2 面大土锣、2 人抬鼓、4 支唢呐和 1 班土锣鼓共同奏响激昂的乐章,营造出热烈而庄重的氛围;随后是 1 把万人伞,象征着众人的庇护与团结;再后面是 1 个龙珠,引导着板龙灯的舞动方向;最后是 1 队浩浩荡荡的板龙灯队伍,蜿蜒前行,宛如一条真正的巨龙在大地上奔腾。

 

近年来,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,桃源板龙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它多次受邀参加省、市、县各大活动的开幕式表演,如桃花源游园会、桃花节、福文化节,以及县市春节闹元宵活动等。在这些活动中,板龙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,成为了舞台上的焦点。2023 年,板龙灯更是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,同时被列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 “2023 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”。这一系列的荣誉,不仅是对板龙灯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,也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。

 

在传承板龙灯文化的过程中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来。春节期间,许多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和在外工作的年轻人纷纷返乡,他们不再仅仅是板龙灯的围观者,而是逐渐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。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结构坚实的板龙,也接过了传承文化的重任。村民陈振威表示:“叔叔伯伯辈们玩板龙灯非常辛苦,一走就是十几里路,这既需要技巧,也需要力气。我觉得很有必要学习这项技艺,并且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了解和传承它。因为这是我们九溪镇的特色,也是常德市的非遗传承,我们有责任把老一辈的精神文明传承下去。” 这些年轻人的加入,为板龙灯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,让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 

桃源县九溪镇作为板龙灯的主要传承地之一,也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资源,积极开展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工作。九溪镇镇长胡杨说:“九溪板龙灯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代表,它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。千百年来,它的功能从行军打仗的伪装,到糊口谋生的手段,再到如今逢年过节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,这种变迁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我们将全力做好板龙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,让年轻人勇敢地扛起前辈的旗帜,继承和发扬这股‘不屈不挠、勇毅前行’的精气神,把我们的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。” 如今,九溪镇依托板龙灯文化,不仅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,还带动了当地旅游、餐饮、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

 

桃源板龙灯,这一舞动千年的民俗传奇,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,是桃源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。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,传承着历史的记忆,展现着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相信桃源板龙灯将继续闪耀光芒,舞动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,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,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收藏 (0) 打赏

感谢您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打开微信/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,分享从这里开始,精彩与您同在
点赞 (0)

板龙灯 起源历史 桃源板龙灯:舞动千年的民俗传奇 https://www.banlongdeng.com/194.html

上一篇:

已经没有上一篇了!

常见问题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
官方客服团队

为您解决烦忧 -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